你希望用金錢交換到什麼呢?
我們總避免談錢。尤其藝文相關的場域,我們總避免談錢。
近期重新盤點了這趟旅途後的花費,原先預計一年的預算,目前才過了半年已經所剩不多。如同心理的狀態,金錢消耗的速度同樣比想像中更快。而因應目前的狀態,也重新調整了下半年的計畫。
前面的文章幾乎沒有談論這一塊,或許大家也認為這裡不會談論金錢相關的事,而真正走過這段旅程的我,比誰都清楚,現實的因素是多數人在踏上旅途前,躊躇不前的主要原因。
在真正進到「GAP YEAR 的實踐篇」以前,這篇想先聊聊我認為出發前最重要的一件事——「釐清自己與金錢的關係」。做好自己的金錢功課,這可能也是我最慶幸自己在 20 年代的這些日子裡,有投入許多時間思考,並勇敢嘗試和實踐的一件事。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運用金錢使你更快樂,你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到底什麼能夠帶給你真正的幸福感。」我喜歡的這一句話,出自於《The Science of Hapiness》。
(If you want to know how to use the money you have to become happier, you need to understand just what it is that brings you happiness in the first place.)
每個人對於金錢的想法,如同價值觀一般,可能人人都不盡相同。金錢觀可能源自於內心許多最深層的恐懼或信念,或許源自於原生家庭、成長經驗、甚至是牽涉到許多潛意識或習慣。
也因為每個人都不同而且牽涉的心理層面甚廣,我認為誠實地抽絲剝繭,了解自己的「金錢關係」,會是認識自己非常重要的一環。
先說在前頭,錢實在太重要,也太好用了。
金錢,從貝殼到紙鈔再到虛擬數字,本質上畢竟是個「交換的媒介」。而回到剛才那句話,所謂的「金錢關係」,很大一部分應該是去理解,自己到底希望運用金錢去「交換」到的究竟是什麼。
我們有太多人總是埋頭掙錢,不斷追逐著數字的累積,卻從未想過到底希望金錢能夠交換到的是什麼。我也曾經是這樣子的。
而隨著薪資漸漸墊高,資產慢慢累積,我發現如果我沒有想清楚,我希望金錢能帶給我的到底是什麼的話,這將會是一個永無止盡,沒有終點的追逐。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總會有比你薪水更高的人,身邊多的是一出生就比你努力一輩子更有錢的人。
如果只是毫無目標的追逐金錢數字的話,親身經歷,即使幾年內薪水翻倍幾次,相信我,你會漸漸習慣那樣的收入。不久後就開始想著,是否還能夠更高,又或者開始尋找賺更多錢的人作為參考點。
而一路上盲目的追求,那看不見終點的賽跑,只會讓你越追越累。
比起追求富裕的數字,如果要追求「富足」的心理狀態,第一步或許就是搞清楚錢為什麼對你重要,你想拿它去交換些什麼。
舉我自己來說,金錢所能為我換到最重要的,是心理的安全感,協助我奠定「生理」、「安全」這兩個基本層次的需求滿足,幫助我創造擁有心靈餘裕的可能,有機會自在地向上追求愛與歸屬、尊重的需要,甚至提升到自我實現的層次。
對我而言,金錢對我來說最根本的價值,即是滿足這些基本的需求,使我感到「安全」。而當這樣的安全感被滿足之後,我會開始思考自己幸福感的來源為何,若運用金錢能夠交換到那個幸福的來源,那就會是我願意花費的事物。
舉例來說,我更願意花錢購買「體驗」,如同樣花三萬元,我更願意最大化我旅遊的體驗,更願意去學習一項新的專業技能,而非去購買一件三萬塊的衣物。
因為我知道「體驗」帶給我的快樂與幸福感能持續得更久。即使是選擇購買了一件貴重的物品,那我更希望使用該物品的長久體驗能夠持續令我感受到喜悅,陪在我身邊很久。
生命中某些感到「富足」的泉源,或許能用金錢交換而來,幫助自己離幸福感更靠近一點。這是我認為「金錢」在滿足基本需求後,對我來說加分的另一項功能。
(不過,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其實更複雜,這裡姑且先不談。)
又以澳洲的例子來看,澳洲人不大存錢,多數時候他們把金錢拿來公路旅行、露營、衝浪。和台灣人存錢買房,存退休金的想法,就非常不同。其背後的影響因素,跟人們對於「幸福感」泉源的定義,以及基本需求該如何才能被滿足,就有非常緊密的關係。
無論如何,當你漸漸知道自己想用金錢交換什麼的時候,追逐的就不再只是數字,而是那個交換事物後,所帶來的滿足與幸福感。與此同時,你也更可以量化所需要的具體目標。
我一直認為這是旅程的第一步。做好自己和金錢的功課,搞清楚自己和金錢的關係,對於工作、轉職,甚至是離職這些決定,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而這功課是一輩子的,隨著生命階段,經歷的事物,需要持續不間斷的修煉。
金錢的思考,如同複利的效應,同樣是越早開始越好。開始思考這件事後,許多決定會如同水到渠成般自然,也會讓人更了解自我,更勇敢邁開腳步。
如果要說 20 幾歲重要幾件大事,認真面對自己和金錢的關係,會是我心中的前幾件事。
這是《我出去一下》談金錢的第一篇。
談這個真的好累,但如果大家有興趣,而且我心靈狀態足夠元氣的話,後面再慢慢與大家分享更多我的思考。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