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大家都叫我L。L是我的英文名字,在公司上班時使用。
在出社會的這幾年,我非常習慣以這個名字在職場上走跳,同事們就算共事三年以上,恐怕都還不知道我真實的中文名字。
而在大型外商公司這樣的體制底下,這一切顯得相當合理。大家都取一個英文名字,而且彼此從不用真名相稱,好似上班就是上班的事情,下班後才作回真正的自己。
這樣的斷裂雖然看似荒謬,無形中卻也是個巨大的保護傘。
在公司底下完成的事情是由L做的,即使是失敗了,或者不如預期,需要承擔的是整間公司,以及其職員L,與我本人呢,還保有一些曖昧的安全距離。
我也相當習慣在這樣的保護傘底下做事,鮮少需要「以我之名」對外尋求協助,公開發表。
這樣的保護傘,無疑也是個雙面刃。一如失敗的風險由公司概括承擔,今天即使你完成了多麼了不起的專案,那同樣亦是以公司之名,並不會被認定為你個人的成就。
這樣穩固的運作機制,正是因為其能夠提供了相對「安全」的低風險環境,而行之有年。鑲嵌於巨大的體系之下,不容易讓人因為犯了錯而一蹶不振,但是與此同時,也非常難取得屬於個人的成就,和專屬自己的大眾認可。
而公司當然也相當願意付出相對的報酬,來讓員工們服從於這般的體系之下,以一個跨國公司而言,普通的員工其實很難犯下什麼太大到傷害整家公司的錯誤,但如果網羅到幾位天賦異稟的人才,或許就能為公司創造超額的報酬和可觀的商業前景。
以我這幾年在幾家知名外商公司的工作經驗,順從於這樣體制的人們,其實也不乏許多心懷遠方的人。或許由於優渥的薪資,或許是出於對大公司的嚮往,這樣相對安穩的體制依然是多數人的首選。
事實上,我也認為這是相當合理的決定,穩健的工作通常能賦予生活基本的安全感,也讓工作之外的生活,能擁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每個人對於生命之中在乎事情的比重本就都不盡相同,而在不同年齡的生命階段,優先順序也會有所改變,風險的承擔程度也肯定是上下浮動的。
而此刻的我,願意以我之名,承擔任何可能的風險,面對眼前可能的挑戰,只因為我知道,我希望我所完成的事情,全都是為我自己而做,不是為了主管,不是為了股東,也不是為了公司。
過去六年在公司,每天以L之名收發百封以上電子郵件的我,在上週代表「自己」寫下一封提案邀約的信件之時,竟然緊張地不知道該如何在信件開頭自我介紹與結尾署名。
而我終於這封主動提案的信件裡,沒有使用L,而是寫下了我的中文名字。
無論成功或是失敗,那都代表著真正的我。我願意負起責任,用我的名字去失敗,去被嘲笑,去丟自己的臉。
因為我想寫下的,是屬於自己的故事。我想被世界認識的,是我真實的名字。
———————————
後記:
這篇文章的意思是——
以 #自在的姿態 被世界認識,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氣的事。
也許有人喜歡的是用英文,有人喜歡用筆名,有人喜歡用本名,每個人自在的方式不同。
然而,我想若能夠以最真實而自在的方式面向世界,大聲的說出自己想被認識的方式,雖然需要非常大的勇氣,卻也會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