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證明

〈自我證明〉|#窗外的風景|051
延續先前談到離職後前三個月的焦慮,第四個月較為明顯的焦慮感,我稱之為「成就焦慮」。

離開辦公室一段時間,失去了公司名氣、響亮職稱,許多的時間都在質問自己,名片以外的我,到底是誰?到底還擁有些什麼呢?

經過三個月跌跌撞撞的反覆探索,有的時候會非常渴望用一些大眾易懂的「符號」來 “prove yourself",向自己證明「我這三個月也完成了不少」。

慣習於體系下的「職稱分級」及「評價機制」,我已經習慣於用這些可量化的符號,來論斷日子的價值,而非以生活本身是否有足夠的幸福感、成就感,或心理健康是否有所提升,來作為判斷的依據。

其實,只從一切可量化的數字來評斷生活,這是一種過度簡化的懶惰行為,卻也是我們習以為常看待成功與否的標準,如金錢收入、資產市值、年齡成就等。

除此之外,社群真的將我們的貪心,餵養得太焦急了。即時卻廉價的回饋,例如按讚次數、觀看次數充斥於生活之中,彷彿一個巨大卻難以逃脫的陷阱。我也漸漸習慣焦急地催促結果,倘若短時間內沒有獲得正向的回饋,就會開始產生自我懷疑的情緒。

不過尤其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我們更需要一顆沉靜的心靈,試圖以長期的眼光來看待自己。

只因為真正可貴的事情,往往需要大量耐心的孕育,漫長時間的滋養,才有開花結果的一天。「保持耐心」,也大概是我所能想見,自己最常在內心默念的句子了。

三個月能有什麼成就呢?或許能有。但如果這件事是只需要耗費三個月,而且並非全心全意的三個月,而是邊旅行邊做的三個月,就能夠達成的事,那這真的會是值得我引頸期盼的嗎?

事實上,從我開始實踐理想生活的這三個月,由於喜歡的事不只一件,而我大概又是那種沒有親自嘗試過,不會輕易覺得甘願的人,許多時刻都在來回試錯(trial and error)的迴圈之中。

由於過去從未奢侈地擁有如此大量的時間和成本,來讓我不斷經歷這種小失敗,這些日子最大的收穫,其實並非在所愛之事上有所累積和成就,而是漸漸知道自己不適合及不喜歡什麼。

而我也相信,這樣的過程絕對能幫助我篩濾出真心所愛的領域,讓我在未來的某個時刻,選定那片看似荒蕪平淡,實卻已澆灌肥沃的土壤,耐心耕耘。

離職後的這段日子裡,會看見身邊的同儕持續前進,也許有人申請上了厲害的 MBA 學校,或是又去讀了海外前景看好的碩士學位。也會看見同期的同事沒有停下腳步,在公司升上你曾朝思暮想的職位,也許又跳槽成功拿到了高薪。

但,無論職涯或是人生,都是自己的,每個人渴望成為的模樣都不盡相同。

而離職後的途中風景也是一趟只屬於自己的旅程,也許孤單,但也不需要跟人比較。

所謂自我證明( proof )的需求,很多時候更像是一個自我防護( -proof )的機制
——只是需要讓自己知道,已經盡力把握每一刻,而此刻的我和啟程前的我已經有所不同,那就很好了。

每天早上起床時,我都夢想著有朝一日,當清晨的陽光引領著旅途的前路,轉頭時能夠發現,自己已經走了好長、好長一段路了。

不過心所嚮往的地方,像是一篇餘韻不絕的經典作品,像是一處人煙稀少的遠方風景,是需要時間才能抵達的。

—— 寫於離職後的第四個月,澳洲墨爾本


Posted

in

,

by

Comments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