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M TAIWAN〉|#遠方的夢境|043
你今天也有看棒球嗎?你怎能不喜歡今年 #世界棒球經典賽 的台灣代表隊?
雖然剛才敗給了古巴,無緣前進東京,但我非常替這支球隊感到無比驕傲。
在第一場比賽大敗後,曾經如同烏雲籠罩的洲際棒球場,在這群年輕球員的專注凝聚之下,雲層間透出了前進東京的曙光。
誰也沒想到,以台灣本土職棒聯盟為主體,沒有任何外援、不被看好的這支年輕球隊,能夠連續兩天,大比分擊敗荷蘭、義大利兩支有著許多大聯盟資歷球員的隊伍。
我想說的是,台灣棒球絕對有進步,而且進步不少。即使少了離群值的王牌,但整體的實力無疑是 #大幅往上提升 的。
雖然進步的幅度,仍然不足以讓我們趕上棒球列強,如日本、美國、多明尼加等。但國家隊的建隊方針、情蒐數據、球隊文化,都正在往更專業的方向前行。
——————
正值換血期,史上最年輕,平均年齡僅 27 歲的球員,他們正在用新的方式面對國際賽。
這群由當年「21U 金牌世代」為主軸的年輕世代,在比賽中有笑容也有激情,有速度也不缺乏力量。
隊上沒有明顯的前、後輩階級,只要有能力,年輕如 20 歲的二游組合,依然能在先發名單上,穩佔一席之地。
整支球隊不分國內、旅外,他們在比賽中相互激勵、彼此打氣,永不放棄每一次的逆轉勝的機會。
整條打線只靠一位英雄的時代也過去了。
現在我們有張育成的全力揮擊,鄭宗哲的速度壓迫;有吳念庭的適時安打,陳傑憲的耐心攻擊。也別忘了江坤宇的紮實擊球、林立的穩定發揮。
現在的台灣隊, #每一棒都可以是英雄 。
—————
也許很多人忘記,這也是這群國際賽菜鳥教練們的第一次國際賽。
甚至僅僅六年前,林岳平、高志綱、王建民、彭政閔等,這群曾經的國家隊英雄,本次的主要教練團,當時全部都還是現役球員。
別說國家隊,連成棒的教練經驗都幾乎是零。
同樣是史上最年輕,平均年齡不到 40 歲的教練團,他們也正用新的方式面對國際賽。
相信選手,但不強迫選手,活用戰術,同時也在乎數據。
(否則第一場不會上FIP佳、揮空率高的陳冠偉吧。)
也許和過去的帶兵風格不盡相同,而且他們還在不斷犯錯,不斷嘗試的學習過程。數據在手,但解讀數據,產出決策的能力仍不如預期,調度上的確也還有進步空間。
但這群嶄新的教練團隊,願意接受新的觀念,願意給新人機會,願意在錯誤中成長。
從組訓開始,他們融洽和球員相處,充份授權球員,並以身作則帶領球隊面對每一次訓練、每一場比賽。
這些都和過去的台灣隊有點不一樣。
—————
第一場輸球的時候,輿論一面倒向批評教練團隊,責備年輕選手的表現。
或許第一場比賽的決策有不少問題,但這支新的球隊,正在從錯誤中成長。
這讓我想到,在職場上,有時候擁有實力的新人,卻苦苦等不到機會。當終於遇上管理層的伯樂願意給予機會,新人卻因為過度緊張而失常的情境。
這時候,考驗的就是管理層的智慧和耐心,以及公司的育才留才制度,是否願意冒上一些風險:透過實戰去兌現人才的潛力,透過犯錯去換取人才的成長。
感慨的是,怎麼大家在職場就一直希望給新人機會,在犯錯中成長。到國際賽的舞台,面對換血中的國家隊,輸一場球就可以破口大罵,妄言批評。
後面幾場比賽,這支球隊也證明給全世界看見,台灣棒球的真正實力,並不輸給世界強權。
——————
當然,我也明白球迷的酸言酸語背後是愛之深、責之切,對台灣棒球有更高遠的企盼。
而事實上,這些年來,台灣整體棒球環境的改善行動並不少,包含增加隊伍、應援商業化、農場制度、洋助人強化、選秀制度、球員工會等。
這次疫情後的一級國際賽事,就是反應成果的驗收時刻。
的確,從比賽中可以感受到投低打高的失衡,台灣的確還缺乏下一位能夠一夫當關的王牌投手。
從青少棒到成棒的養成,伴隨著職業棒球的環境,也仍有許多有待進步之處。
但這些事情,全部都需要更長期的眼光,和有計劃的培養。才能讓大環境越來越好,讓終於回到六隊規模的職業棒球土壤,有機會再一次開花結果,培養出更優秀的職業球員。
——————
最終,本次 2023 WBC 無緣晉級東京的八強複賽,僅差一步之遙。
但從本屆球賽我們看見了嶄新的台灣隊。我始終期待,也不曾懷疑,台灣英雄們將會繼續帶給我們,一場再一場令人感動的棒球比賽。
也希望我們都能繼續當最好的十號隊友,為這支新生代的台灣隊大聲嘶吼,奮力鼓掌。不分國際賽或是平時的職業賽事,繼續支持這些用心打球的教練團和選手們。
或許正是因為人在國外吧,對於國家榮譽的感受尤其深刻。
真的會特別想好好說一句:
我愛台灣,台灣加油!為你們鼓掌,辛苦了!
追蹤我的Instagram掌握最新旅遊動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