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有病,覺得這裡不想講工作,想營造專注在攝影或寫作的一致形象,簡直瘋了!
可能是因為覺得當個社畜不值得一提吧!
但偶爾也會有人好奇,我的工作跟攝影或寫作到底有沒有相關?事實上完全無關,攝影只是業餘,寫作只是喜好。工作根本用不上。
這幾年我都在外商公司當品牌行銷的經理人,也身兼產品經理的角色。
而突然說這個,是因為我即將決定先離開Unilever,也即將暫別出社會後一直耕耘的快速消費品(FMCG)產業,想趁這機會回顧一下我短暫五年多來的職涯選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使FMCG、外商、品牌行銷、策略,這些一直是臺大管院的熱門字詞(buzzword),但其實在唸臺大國企系的前三年,還真的完全沒想過畢業後要走上這條路。
故事要從大三那年暑假,想趁出國交換前找個實習見見世面。當時誤打誤撞只先投了一封履歷,竟然錄取了P&G成為當年的傳播與公關部門實習生,也是那年P&G唯一跟行銷比較沾得上邊的實習。
畢業後,經過一些掙扎和調適,我終於還是走上了這條路。
我想透過這些貼近生活的產品,發揮自己在工作上對於大眾生活的影響力。從最根本的每一天開始,我想全方面地去深入思考品牌,我想把喜歡的國際品牌讓更多人認識,我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轉眼就是好幾年,也從小專員終於升上副理職。
我一直還記得,當時剛畢業的我有多想要進入Unilever。
天啊!是兼顧社會責任,又是國際知名的英荷商公司,一定能兼顧理想和現實,工作起來肯定會很快樂吧!
但我也一直知道有多不容易。在台灣這個超小的市場裡,FMCG產業能提供有競爭力薪資及發展的外商公司,職缺有如鳳毛麟角,一年真的不到10個吧。認真說,要進FMCG一線外商做品牌行銷,絕對是比進台積電難多了吧!
(到現在還是很不懂,每年成千上百個台政或海歸畢業生,擠著要進這個窄門,進來做高工時高壓力高重複性的工作,薪資也完全比不上一線工程師,到底是為什麼?
非常為我優秀的同事們抱不平!!!但這就是在台灣念非理工、醫學的悲慘之處吧。因為文組的好職缺就是這麼稀缺,而念商管相關科系的名校畢業生,又是如此的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雖然繞了點路,後來我真的進到Unilever,還負責我最愛的茶葉品牌。
但工作上,沒有我剛畢業想像光鮮亮麗的光環,更沒有什麼走在時代尖端的工作方式。有的只是紮實反覆地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做完整,在自己的工作範圍內,負起完全的責任。
就是要紮紮實實、不厭其煩(真的很煩)地,把事情按時做好、做滿。
在這裡,我第一次知道產品從無到有是怎麼誕生的、第一次了解企業看到業績成本利潤的方式、也第一次負責這麼大的品牌和生意。
原來,我也有能力完成這麼多事情;原來,我也能和國外的同事共事;原來,我也能規劃計畫幾千萬的預算;原來,我也能從無到有開發出新產品;原來,我也能替這些家喻戶曉的品牌,擬定未來好幾年的成長方針。
原來,品牌的經營就是這麽一回事啊。更重要的是,如果未來有機會,原來我也有能力和機會,把自己(喜歡)的品牌讓更多人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如許多在城市長大的人,我大概是18歲才知道商學院這件事(還放棄了上面說的醫牙電資),而上了大學後才慢慢有「品牌」這樣的概念。
所以一路上,我算是跌跌撞撞地累積,而且覺得要更小心翼翼地做好完善的職涯規劃。但這時候的我,覺得如果都一直走著規劃好的路,那未來的日子,可能就會這樣平凡無奇地繼續下去了。
未來的一些時間,想繞點路去看看他處的風景,學習不一樣的行銷方式,也期待能多花點時間,在熱情所在的寫作和攝影的創作上。
而在這行進的路程中,我會在途中的森林裡,循著內心的迷途指南,沿著掠過樹影的光,努力享受著一面摸索、一面前行的喜悅。
我得享受現在,享受我的選擇。因為是這些選擇帶我到達了此刻,也構成了這真實的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