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焦慮〉|#窗外的風景|041
江湖傳聞總是說「離職治百病。」這是真的嗎?今天來跟大家分享親身經歷。
離職後的幾個月,的確有些病痛不藥而癒了,但也並非想像中的如此美好。
生活是動態平衡的,當你將一項原本影響極重的要素抽離,自然會牽動生活的整體。如同生態系一般,重新取得平衡需要一段自我調整的漫長進程。
雖然並沒有固定天天寫日記的習慣,每個月我仍會稍微記錄當下的感受。與大家分享我旅途中前三個月的零碎筆記,以及個人有效調適身心靈的小小秘訣。
|#第一個月:生活和作息|
今天又睡超過十二點了。起床後總覺得浪費了半天,比起上班時的規律生活,現在的自己好像比較沒辦法讓自己滿意。
沒人告訴自己該完成什麼,沒了工作交辦事項,沒了績效衡量指標,我只能誠實問自己到底想達成什麼呢?
這個月在準備搬家,時間好像就一點一點地流逝了。原來轉眼就離職一個月了。
看著手機的行事曆每週只有零星幾個聚會,而不是滿滿的會議,真的好不習慣。
難怪大家說自由工作者需要高度的自律,即便只是自由卻不需要工作的我,也非常需要好好管理時間啊。
|#第二個月:寂寞和歸屬感|
最近是聖誕節和跨年,大家好像都在討論年底的尾牙跟接下來的年終。
出社會以來,第一次不屬於任何群體,一個人在日本的我,難免覺得孤伶伶的。寂しい。
所謂歸屬感到底是什麼呢?會不會其實公司才是生活最大的保護傘?
它為人們擋下要面對的生計,需要繳的勞健保,提供所需劑量的社交和群體生活,以及穩定的生活圈。有時候真的好想念跟一群人,一起把事情搞定的感覺。
不過,雖然不屬於公司,又獨立離開家鄉,我還是屬於這個社會,至少這個地球吧。畢竟社會學定義的社會,只要有兩個人就成立了。那麼,我是不是也能從這裡重新建立起自己的歸屬感呢?
|#第三個月:金錢的憂慮|
即使出發前做好預算規劃了,但看著戶頭的錢一直減少,還是感到萬分焦慮。
來東京的這段日子,花了比我想像中更多的錢。為了好好體驗,這些費用應該都值得吧?
從金錢的層面來看,真的是放棄了許多,才擁有這段自由的日子。時不時偷看LinkedIn職缺,也開始思考是不是該回去工作的同時⋯⋯,我還是認為,未來回頭看這段日子的花費,會是一筆相當值得的投資吧。
不過,我真的還能任性地買下昂貴的機票,前往下一個國家嗎?
_
從這三個月來看,雖然工作造成的心理壓力減少了,但殘酷的現實自然會產生新的課題來到生命考驗你。
令人慶幸的是,這些課題多數都與自己相關。
思索這些課題的過程,就像是一段重新認識自我的內在旅程。路途也許蜿蜒,但相信這趟必須誠實,無法逃避的路程,將會引領我們到那渴望抵達的彼方。
最後,分享一個自己在這些焦慮過程中,接受當下的情緒的小秘訣:
以 #我偏好(I prefer)取代 #我應該(I should / I need to/ I must)。
舉例來說,當作息混亂的時候,先不要預先認為「我應該要早睡早起」。這樣會很容易開始自我批判,開始糾結於「為什麼當下的自己沒能做到」,而開始責怪當下陷入焦慮的自我。
取而代之的,可以這麼想「我偏好要早睡早起,但目前的我還沒做到,因此我產生了焦慮的情緒。那麼,我接下來可以調整行為A、開始做行為B,來慢慢接近我喜歡生活的樣子。」
因為沒有什麼事情是「應該」的。
讓事情的出發點回到內心,瞭解情緒是來自於自己渴望成為某個樣子,而那個樣子並非固定,而是需要不斷調整的。
這樣思考有助於不去評斷當下情緒的好壞,減少自我批判,並且更容易導向正向思考可能的下一步。
雖然我也還迷迷糊糊,正在接受情緒(Emotional Acceptance)的焦慮中反覆練習。
不過同時也相當清楚,若非真正經歷過,是不會如此深刻理解與自己的相處之道。
崎嶇的道路也許會晚一點抵達,但若能將把路途上的風景,視為目的地的一部分,內心的滿足感將會是誰也拿不走的獲得。
———
後記:It’s Okay Not to Be Okay.
無關是否離職,許多功課主要還是和自己的內心有關。
本月第四個月的新焦慮是關於自我成就,經歷完會再獨立成篇更新。
———
〈#我出去一下〉將以文字為主,主要發佈三個類型的文章,以三個主題作為區分,每週皆更新:
#途中的森林|旅行手記、海外生活
#窗外的風景|職涯思考、自我覺察
#遠方的夢境|文字創作、作品分享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