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號電車〉|#回望歐陸篇| 037
家門前的 74 號電車改了路線。
老舊 74 號電車,穿過整個華沙城區,是我認識這座城市的啟蒙。
在宿舍門前就可以等到的 74 號電車,帶我從城市邊陲的南方,途經市中心高聳的文化科學宮,橫越大學所在的新世界街,最後途經維斯瓦河,抵達河的另一岸。
老舊的 74 號電車,也曾經帶我找到最喜歡的咖啡店。
那裏的店員願意用英文耐心地替我介紹咖啡豆的種類,讓我不至於喝到華沙人喜歡的淺焙偏酸口感。那家咖啡店很「溫州街」,有取之不盡的網路流量,總是播放著 Damien Rice 伴著吉他的歌聲,偶爾被咖啡機尖銳的打發奶泡聲所淹沒過去。
還有還有,那家店總是充滿著暖烘烘的烘焙香氣,現做的甜點和鹹派每日供應,外酥內軟的可頌會一圈一圈在舌頭上化開。
也許就是出於這種熟悉的安全感吧,那家咖啡店慢慢成為我在華沙除了學校和宿舍之外的第三號秘密基地。
我永遠選擇坐在走進店裡靠窗的第二個位子,因為從那裏看得到街上行走的人,聽得見 20 分鐘一班,74 號電車的進站聲響,這些都莫名的格外讓我安心。

除此之外,74 號電車也給過我許多故事。
我曾經在電車通往市中心的路上,第一次看見父親揹著女兒上車開始歌唱。那位父親的聲音明顯是沙啞的,我猜想他可能是喉嚨使用過度導致聲帶受損,而再多的揣測都抵不過他在副歌開始之前劇烈的咳嗽聲。
當我正思考著他們怎麼在電車上唱起歌的這時,女兒替父親拍了拍背,小小的手拿出紙杯開始向座位上的人們乞討。她用微弱而顫抖的聲音,不帶情感的重複說著我聽不懂的語言。父親則是把頭壓著低低的,避免所有可能的眼神接觸。
我不曉得方才令我動容的場景背後,是否有個每天上演數次的劇本。但是在這座共產解體後扶搖直上的城市中,許多人追求著西歐現代國家的生活品質的同時,或許有更多的人,正在為了生存而奮鬥著。
我也曾經在 74 號電車上碰見一位老婆婆,她在隧道前的那一站提著剛採買的食材,搖搖晃晃的搭上了車。
電車在三站之後遇上突如其來的車禍意外,司機踩下緊急煞車。步伐原已踉蹌的老婆婆雙手一鬆,整盒的雞蛋瞬間墜落碎裂,整台列車流滿鮮黃雜以透明的蛋液。
列車復駛之後,人潮隨著各站停靠拍打上岸,雜沓的腳步並沒有把蛋液刷淡,只有一旁老婆婆倚著扶把,不斷的向大家說著抱歉。過了橫越維斯瓦河的大橋,最後整台列車只剩下我和她,我們一起搭到了74號電車的最後一站。
我目送她走上編號 135 號,那棟明顯是共產時期興建的公寓。看著她搭上電梯步至 13 樓的方格,關上了鐵門返歸隻身的日常。

關於 74 號電車相關的故事,每天都上演著獨立成篇的段落,和上車前、下車後的生活並不直接相關,卻天天都如此令人期待。
站在等待列車進站的安全島上,我想起了島的隱喻。
如果把在這座城市主要的生活視為陸地,那麼在 74 號電車上所發生的故事,就是散落在陸地旁星羅棋布的無數島嶼,彼此獨立,各自美麗著。
註:此篇寫於 2015 年,深冬的波蘭華沙。
——
〈獨立章節:回望歐陸篇〉:記那段居於波蘭及回台後的青春歲月。
初次在遠方生活,初次知道思鄉的意思,也是初次遇見愛情。那是色彩奔放而熾烈的青春,罩上一層透著浪漫愁思的灰。
——
追蹤 Instagram 看更多旅行記錄: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