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宅勤務

無聊記錄這週在家的內心活動:

一、努力用事實取代恐懼

每天被確診人數的新聞、漫天飛舞的輿論淹沒。

發現許多台灣人(包含我)對於COVID都還停留在全球爆發的那時——對病毒的瞭解不多,反而充滿因未知而生的恐懼。焦慮的時候,多瞭解知識和事實才是有幫助的:例如,全球的死亡率曲線、重症的機率、疫苗的效果。

比起不斷更新的足跡,這些才對於減少焦慮有幫助。

二、減少對疫情的模範生情結

和先前最不同的是,這幾天慢慢做好了要長期跟病毒相處的心理準備。「+0」已經不該再是追求,反而該追求的是學習他國的經驗,提升疫苗的接種率。

新冠病毒會持續存在,甚至我覺得三年內人類都很難恢復到疫情前的自由旅行程度。但百年前的世紀瘟疫,可能是今日的常見流感。先調整好內心,會成為能長期抗戰的首要條件。

三、心理健康一樣重要

我想不只是我,長時間待在家、失去實體人際聯絡,應該也有許多人都備感辛苦。除了保持身體健康,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也同等重要。

早上起床到窗邊照一下陽光(對生理時鐘非常重要),下午穿起球鞋在室內動一動,睡前練習正向思考。在乎心理健康,讓自己喜歡自己的生活多一點。

四、回不去的工作型態

認真算起來,公司從去年二月到今年此刻,都沒有完全回到一週五天的辦公室工作型態,且絕大多數時間都是採行「在家工作」。

我沒有非常喜歡WFH,但我知道就算疫情有天趨緩,遠端的工作位置、彈性的工作時間、甚至是工作和生活的模糊界線,都已經是不會回頭的新趨勢。

誰知道這週會發生這些末日般的事情?擁抱變化、享受未知已經是新的職場競爭力。

五、思考生活的優先順序

待在家的時間長了,有些人是獨處的時間增加,有些人是跟家人相處的時間增加。

在疫情蔓延之際,我認為這是很好的機會,去重新釐清人生在乎之人事物的優先順序。我是透過整理環境,包含房間的衣櫃、電腦的照片,來回顧過去,也不免重新思考起未來。

校正回歸、篩檢陽性率⋯⋯,許多討論都是憂國憂民的國家大事。

但待在家做好這些關於個人的小事,在此刻也可以是件對大家都重要的事。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